定义概念
指个体通过积累胜利经历显著提升后续竞争胜率的社会现象,表现为"强者恒强",普遍存在于动物和人类中。其核心机制与社会等级形成及竞争适应性密切相关,涉及神经生物学与心理学层面的交互作用 [3-4]。
该现象的神经机制基于中缝背侧丘脑至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环路调控,胜利经历可增强突触连接强度,形成持久行为改变。实验表明至少需连续6次胜利才能引发突触质变,促使个体脱离外界干预后仍维持竞争优势 [1] [3]。此外,胜利经历具有跨行为迁移性(如从钻管测试到热源争夺),证实其效应普遍性 [2] [4-5]。
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于2017年通过光遗传学技术首次揭示其生物学基础,发现激活前额叶皮层可使劣势小鼠逆袭并稳固等级地位 [3] [6]。团队早期研究(2011年)已发现该脑区与竞争行为的关联,后续实验进一步验证神经可塑性在效应维持中的作用 [3] [7]。
2017年7月14日上线的《科学》刊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系统神经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胜利者效应的存在。即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
实验过程
2011年,胡海岚团队在《科学》发文,引入“钻管测试”来研究小鼠的等级地位: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两只小鼠狭路相逢,一场不进则退的较量在所难免,而优势者会在30秒内将对方推出管道。一群小鼠经过两两竞争,等级高低便一目了然。
当年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之处,还在于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位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的脑区。当科学家定向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勇气倍增,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玻璃管道,成功逆袭。
2017年的文章则披露:基于上述发现,利用光遗传学的方法(一种利用激光来瞬时、特异激活神经元的手段),刺激劣势小鼠的前额叶皮层细胞,可以实时“操纵”了钻管竞争的输赢。并且发现,小鼠等级地位相差越悬殊,逆袭所需的“神经激活剂量”就越高。但她们并没有停止研究。团队成员发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
当劣势小鼠成功逆袭6次或更多次时,即使离开科学家的“帮助”,“裸奔”的小鼠依然能实现逆袭。而成功经历不足6次,裸奔的劣势小鼠会恢复到劣势地位。“这种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恰恰体现了心理学中的‘胜利者效应’。”
这一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团队发现了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连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成功经历会重塑这一通路的突触连接强度,从而影响后续竞争中的表现。”胡海岚说。
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连接强度显著增加了,有效地帮他们进阶并维持在更高的等级地位。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一条在进化上保守的神经环路,从低等哺乳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普遍存在,因此会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1]
验证实验
为了验证这一“胜利者效应”,研究团队还设计了一项热源争夺战的实验。在一个冰冷的方形盒子中,四只小鼠对位于盒子角落的温暖地带展开竞争。只要是之前在钻管测试中获得重复胜利经历的小鼠,在热源争夺中也会更容易获胜。
这一结果首次说明“胜利者效应”可以从一种行为学范式迁移到其他的行为中。 [2]
参考资料
1“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浙江大学官网.2017-09-22 [引用日期2020-01-10]
2中国科学家破解“胜利者效应”的脑秘密.新华网.2017-07-14 [引用日期2020-01-10]
3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表长文 揭示”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浙江大学网站.2017-07-14
4揭开"胜利者效应"的脑秘密.中国青年网.2017-07-19
5我国科学家揭示“胜利者效应”的神经机制.新华网.2017-07-14
6陪你读书丨胜利者效应: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腾讯网.2020-10-03
7浙大团队揭示"胜利者效应"的脑机制.海讯科技.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