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破“逃”解困,共筑成长轨道 —— 我校师生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 主题公开课有感

发布日期:2025-08-23    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来源:    点击:

逃课,是大学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它既可能折射出学业的迷茫与压力,也需要正确的疏导与积极的引导。2025年8月21日19:00,我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逃课’这点心事儿”主题心理健康公开课。这场干货满满的公开课,不仅为师生们揭开了逃课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更引发了大家对学习态度与自我成长的深刻反思,师生们积极参与互动,获益良多。


轨道工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站长 董玉倩

作为辅导员,看完“逃课这点心事儿”公开课,感触颇深。情景剧里学生在课堂与诱惑间的挣扎,恰是日常工作中常见的缩影——他们总以为逃课是暂时的轻松,却不知未解决的困难只会越积越重。

“逃的是困难,留的也是困难”这句话,该成为我们与学生深谈的切入点。很多学生困在“想改变却不动”的循环里,学长们的“觉察—求助—行动”三步法,恰为他们提供了具体路径,让迷茫有了出口。

弹幕里“阳光总会追上”的共鸣,更让我看到学生内心的向上力。往后,我会更主动贴近他们:在宿舍聊聊真实困惑,在班会里鼓励坦然求助,在他们尝试时及时托举。愿帮他们把困难铺成枕木,让青春列车在知识轨道上稳稳向前,不负时光。


装备制造工程学院辅导员 郭元昕

观看了以“逃课”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对学生逃课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往面对逃课学生,我更多关注纪律约束,却忽略了背后的心理动因,这堂公开课让我学会从“管教者”转变为“倾听者”。

课程中提到的“逃课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的信号”让我深受触动。学生逃课可能源于课堂参与感不足、学习压力过大,或是人际交往困扰。有学生因跟不上进度选择逃避,有学生因缺乏归属感而游离课堂,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态度问题”,而是成长中的困境信号。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建立更温暖的沟通桥梁。课后主动询问逃课学生的状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在课堂上设计更具参与感的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重视。当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度与支持,逃课自然会减少。我会更加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


信息工程学院 24级铁道通信与信息化2班 刘忆楠


观看“逃课这点心事儿”心理健康公开课后,我收获颇丰。课程通过生动的情景剧,展现了《沉溺》《迷茫》《挣脱》三种典型逃课场景 ,让逃课行为不再抽象,就像发生在身边。

在解析逃课心理动因环节,我意识到焦虑、沮丧、愤怒等情绪是导致逃课的重要因素。当学业压力如巨石般沉重,害怕辜负期望,焦虑便会悄然滋生,让人想要逃避。而长期被忽视、遭遇不公平对待,积累的愤怒与沮丧,也会让人对学校产生抵触。这些情绪我也曾有过,现在终于明白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影响我的行为。

我深刻认识到,逃课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才是关键。解决逃课问题,要从正视这些情绪开始。以后再遇到负面情绪,我会积极觉察,不再逃避,通过和朋友倾诉、运动等方式来调节。这堂课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心理困境,要勇敢面对,积极寻求帮助。未来,我会带着从公开课上学到的知识,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


轨道工程学院 24级城轨工程2班 刘泽

观看了“逃课这点心事儿”心理健康公开课,我跟随情景剧《沉溺》《迷茫》《挣脱》的镜头,看见自己在课堂与游戏、焦虑与逃避间的影子。老师一句“逃课逃的是困难,留下的也是困难”击中了我:原来每一次转身,都在把成长的钥匙推远。三位学长用“觉察—求助—行动”三步,把迷茫拆成可迈的台阶;弹幕里那行“我也曾迟到,但阳光总会追上”更让我泪目。今后无论身处轨道工程实训场,还是深夜自习室,我都要把这次公开课的“向阳提示”写进日程:把困难当成枕木,一节一节铺向前方,让青春的列车在知识轨道上准时发车,不再晚点。


运输管理学院 23级运管3班 秦欣钰

2025821日参与“逃课那点心事”心理公开课,于我而言是场自我审视之旅。从前,我把逃课当成“逃避”的出口,课程枯燥、学业压力大时,就用逃课躲清净,以为是简单的“不想学”。可在课上,跟着老师剖析案例、梳理心理动因,才惊觉没那么简单。原来逃课背后,藏着对课程价值的迷茫、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还有时间管理失控后的慌乱。

老师分享的应对方法,像束光打进心里,我明白了逃课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要正视内心 “逃” 的冲动,主动调整、沟通,才能在学业里找到踏实向前的力量,不再用逃避辜负成长。



电气工程学院 24级电气自动化技术1班 舒杨杨

观看《沉溺》《迷茫》《挣脱》三幕情景剧,我深刻反思了逃课背后的心理动因。剧中因游戏逃避课堂、因迷茫放弃学习的场景,让我联想到自身偶尔的懈怠与困惑。师生对话环节中“时间四象限法”“情绪温度计”等工具,为我提供了科学应对拖延与焦虑的方法。

课程让我明白,逃课不仅是行为偏差,更是心理需求的信号。未来我将主动制定每日计划,用“15分钟法则”克服启动困难,并通过“成长日记”记录心理变化。感谢学院搭建的心灵成长平台,让我学会将问题转化为自我突破的契机,以更积极的状态拥抱学业与生活。